综合新闻

人到中老年,应警惕周围动脉硬化疾病

来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8

动脉硬化

是动脉血管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通常是在青少年阶段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笔者持向中老年朋友们详细解读此病危害和防治,以做到对该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防治。

1

什么是周围动脉硬化?

周围动脉是指除冠状动脉和颅内动脉以外的全身其他动脉,包括颈动脉、上肢动脉、下肢动脉、内脏动脉(包括腹主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等)等。周围动脉硬化疾病是指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发生闭塞,使远端组织出现相应缺血痉挛或坏死的疾病。

周围动脉硬化疾病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硬化症、颈动脉硬化症、肾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硬化症等,是中老年患者致伤致残的重要原因,应该引起中老年人群的警惕。例如,下肢动脉狭窄引起的间歇跛行与足部坏死,肾动脉狭窄之后引起的肾衰竭,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

2

哪些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周围动脉硬化疾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增高趋势。下肢动脉硬化症的患病率国外报告在4%-29%不等,我国老年人群患病率可10%-30%左右,且女性高于男性。颈动脉硬化症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为20%-40%,而在老年人群可达40%-60%。因此,我国老年周围动脉硬化疾病患者至少有3000万以上。

周围动脉硬化疾病是一种范围很广的动脉系统疾病,其基础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同属一个病因。周围动脉硬化疾病患者心肌梗死的危险比无此疾病者增加20%-60%%,冠心病死亡危险增加2-6倍,卒中的危险增加约40%。因此,目前它已经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老龄、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均增加患病的危险性,因此,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1、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

2、有1项及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的人群;

3、已知有冠心病、脑卒中、血栓史者这些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筛查,包括测定踝肱血压指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等。

3

临床症状与早期识别

了解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特别是对其高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典型表现因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不同。

例如,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典型症状有:

1、间歇跛行,即“行走—下肢疼痛—休息—缓解”反复出现,提示下肢动脉有严重狭窄;

2、静息疼痛,即休息时疼痛,提示严重的动脉阻塞,常是肢体丧失运动功能的先兆;

3、急性疼痛伴有瘫痪、感觉异常、皮肤苍白、趾端冰凉,常提示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再如,颈动脉硬化症的典型表现有:患侧视物模糊、黑朦、一过性脑缺血以及脑卒中的症状。

4

治疗途径有那些?

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教育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低脂饮食)和运动锻炼等。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等)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类药物、华法林等);改善跛行症状的药物(西洛他唑、己酮可可碱、银杏叶制剂等);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药物(己酮可可碱、前列腺类药物、凝血酶抑制剂等)和治疗急性肢体缺血的溶栓药物等。

血运重建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栓去除术、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和外科手术治疗(自体或异体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联合治疗等)。

5

几种综合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老年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防治与先进国家相比,综合预防的差距还很大,如何提高全民对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认识和推广预防指南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习惯(如健康膳食、增加运动锻炼、戒烟、控制体重等)治疗与控制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乱、血栓倾向等),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例如推动戒烟,因为吸烟是周围动脉硬化疾病主要的高危因素,它可以使间歇跛行的发生增加8~10倍,所以戒烟是特别是重的。
上一篇:中国科大1型糖尿病妊娠期疾病管理取得重要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